解读国际碳金融交易的市场体系

(一)市场结构

碳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基于配额的市场原理为限量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配额的买卖。

基于项目的市场原理为基准交易。在这类交易下,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这类交易主要涉及到具体项目的开发。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以此为基础,相关的原生产品(碳排放权)和衍生产品交易也随着发展起来。

基于配额的市场具有排放权价值发现的基础功能。配额交易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值。配额多少以及惩罚力度的大小,影响着碳排放权价值的高低。

配额交易创造了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当这种交易价格高于各种减排单位的价格时,配额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就会愿意在二级市场上购入已发行的减排单位来交易,进行套利或满足监管需要。这种差价越大,投资者的收益空间越大,对各种减排单位的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会进一步促进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二)市场参与者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分为供给者、最终使用者和中介等三大类,涉及到受排放约束的企业和国家、减排项目的开发者、咨询机构以及金融机构。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是那些面临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国家,他们根据需要,来购买排放权配额或减排单位,以确保达到监管要求,避免遭到处罚。

最终使用者对减排单位的需求,推动了项目交易市场的发展。项目开发者 进行减排项目的开发;各种投资基金寻求机会,或购买原始排放单位,或直接投资某个具体项目。技术开发或转让者专门从事减排技术的研究,向项目开发商提供可达到减排目标的技术;金融机构通过运用结构性工具来为项目融资,或对冲项目所涉及的风险;监管者负责制定减排单位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并对所申报的项目审核;中介机构负责项目申报,对项目实际排放情况进行定期核实。

已发放的减排单位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上交易。在二级市场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者、保险公司扮演者重要角色,如促进市场流动性的提高,提供结构性产品来满足最终使用者的风险管理要求;通过对远期减排单位提供担保(信用增级)来降低最终使用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等第。

(三)、碳金融交易工具

排放权产品: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基本上都是远期和期权交易。

衍生产品:主要包括:1、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2、碳排放权交付保证。3、套利交易工具。4、保险/担保。5、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完)

内容《解读国际碳金融交易的市场体系》可能来自AI生成或网友投稿,不代表碳门户立场。

上一篇 2025年04月30日
下一篇 2025年04月30日

相关推荐

  • 黄世忠强调强化融资排放信息披露推动金融机构绿色转型

    在2024第三届绿色金融北外滩论坛上,GF60专家委员黄世忠发表主题演讲,强调融资排放信息披露对于推动金融机构绿色转型的战略意义。他提出,企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进入“双报告时代”,即传统的财务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黄世忠提出六点建议,包括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融资排放

    2025-04-30 19:21:52
    17 0
  • 闲置碳排放资产也可以盘活“变现”

    最近,建设银行苏州分行完成了一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昆山协鑫蓝天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900万元,采用第三方保证方式,且追加8000吨碳排放权质押。此前,张家港农商银行、昆山农商银行等也曾落地过“碳权贷”,在绿色金融服务领域开展了创新尝试。

    2025-04-30 19:08:35
    7 0
  • 银行机构抢占碳金融先发优势

      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在开市交易当日,多家银行完成了与碳排放相关业务的落地。例如,兴业银行落地两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业务,华夏银行则实现了一笔碳远期交易履约保函业务的实物交割。

    2025-04-30 19:07:45
    8 0
  • 银行业应科学布局碳金融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能源领域与金融领域的共同发力。通过强化制度设计,在银行、保险等领域充分运用金融手段统筹调配碳排放资源,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这对于推进重点

    2025-04-30 19:06:45
    6 0
  • 钢铁巨头的绿色碳账本

      一家钢铁巨头企业,如何算好它的碳账本?在中国,钢铁行业年碳排放量18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制造业中碳排放最大的行业,也是最难实现碳中和的行业之一。

    2025-04-30 19:05:53
    9 0
  • 重庆碳市场赚钱商机:催生碳金融机构抢“蛋糕”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成,金融机构也有望从中分得“一杯羹”。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王遥告诉记者,国内银行发展碳金融大有可为,除了信贷支持对象向低碳类交易转移外,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不仅可直接参与碳排放全交易,还可推出各种低碳类金融理财产品

    2025-04-30 19:00:19
    8 0